近日,陆金所宣布退出P2P业务,专注消费金融,原P2P业务团队也将转入消费金融业务团队。
对于计划退出P2P业务,陆金所回应媒体称,“陆金服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网贷业务正常运营,存量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前述“三降”是指投资者数量下降、业务规模下降以及借款人数下降。
早在2014年5月,即有陆金所计划上市的消息传出,后续亦有数次相关消息,但至今未见实质性动作。此次剥离P2P业务,是不是陆金所在迟迟拿不到备案许可的情况下为了上市而进行的业务调整,令人浮想联翩。
含着金钥匙出生
陆金所全称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11年9月注册成立,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成员,总部位于上海陆家嘴。
在成立之初,P2P业务即是陆金所的核心业务,2012年3月上线了网络投融资平台Lufax,运营“稳盈·安e贷”、“稳盈·安业贷”产品。2013年,央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公安部、法制办组成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到陆金所实地考察,肯定了陆金所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控能力。同年12月,稳盈·安e贷获得腾讯互联网金融评选“2013互联网金融年度产品大奖”。
在成立后的几年,陆金所快速发展。2014年陆金所的交易量就已跻身全球前三,2015年活跃客户占比超过20%,规模达到全球第一,2018年,注册用户数突破4000万。而陆金所拿奖更是拿到手软:“中国投资理财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网络借贷服务公众满意典范机构”、“最佳网络投资平台”、“年度最佳风控理财平台奖”等等,不一而足。
2016年12月,陆金所发布公告,P2P业务由上海陆金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陆金服”)继续提供,陆金所转型成为“三所一惠”——即陆金所、重金所、前交所、平安普惠的“大陆金所”综合财富管理平台架构。
潮水褪去,风险暴露
在潮水上涨时,大家都高歌猛进;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2016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文中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去杠杆即是“三去”之一。2017年,金融去杠杆叠加严监管,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成为工作重点,信用宽松时代落幕。
2018年12月,陆金服项目逾期率2.53%,金额逾期率1.65%,逾期金额18.07亿,逾期笔数4.02万笔,累计代偿金额47.86亿元,累计代偿笔数7.42万笔,而2019年6月,各项数据均有较大增长:项目逾期率3.6%,金额逾期率2.15%,逾期金额21.12亿,逾期笔数5.6万笔,累计代偿金额80.32亿元,累计代偿笔数15.74万笔。
2017年底至2018年,陆金所的资产管理业务频频踩雷,旗下多只代销产品违约。“同吉8号”与“同吉9号”发生本息逾期,因这两项资管计划向龙力生物、东方金钰发放信托贷款无法收回。2018年5月,其代销的凯迪生态债券违约,同年9月,其代销的“同吉58号”、“同吉59号” 因资金投向“长安宁-神州长城流动资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神州长城提供的信托贷款未能收回而逾期。
2018年,也是众多P2P平台的命运转折之年。唐小僧、国金宝、投之家、宜贷网、万盈金融、团贷网接连暴雷,每一家都有数额巨大的待偿资金缺口,公众及监管层对P2P的态度逆转。2016年监管提出的备案制,已经事实上不可行。两年加延期一年的时间,没有机构成功备案,倒是“监管试点”被一再提及。
7月19日早上,陆金所官网无法访问,至下午也没有恢复。
P2P行业的潮水,褪去了。
未来往何处去?
对于陆金所来说,自转变为“三所一惠”后,P2P业务便从核心业务变成了子公司业务,且业务占比低于10%,财富管理、消费金融、机构交易平台等业务功能被重点发展。
根据平安集团此前发布的季度报告,2019年一季度,陆金所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3767.07亿元,管理贷款余额4031.21亿元,目前C轮投后估值394亿美元。与陆金所3700多亿元的资管规模相比,陆金服2018年的货币资金31.79亿元,其中受托管理投资者资金29.55亿元,应收账款13.1亿元可以说是“规模非常小”了。
2018年1月,市场即有传言陆金所计划赴港上市。但是其P2P业务始终未获得监管层备案通过,为上市进程增添了阻力。如今陆金所退出P2P业务,也就没有了备案压力,上市之路也少了一大障碍。至于是赴美上市、赴港上市或者就近在科创板挂牌,目前尚未可知,让我们拭目以待。